close
我喜歡很多東西,漫畫不錯,電影很好;相聲諷刺辛辣,京劇、歌舞伎非常優雅;街舞帥氣,國標、中國古典舞、日本舞也很美;從蔡琴到RAIN都聽的下去;看書是嗜好,跳舞也很開心......只知道一點點東西的人好可憐(居然攻擊別人)。
這樣就可以解釋畫風相差很大,我不像畫筆,而是鏡子;畫畫這件事,是講故事的方法、手段,而故事內容也很重要(這是不練畫技藉口嗎?)
台灣現在的環境,對插畫工作者很嚴苛,大部分依附在書裡 - 封面、插圖,當然會受到各種限制,充滿夢想、熱情的話,就得從童書、漫畫、設計開出一條血路,但是放眼望去都是日本、美國的影子,要畫出自己的作品吧,那......我是誰?
中國人嗎? 不是。客家人、閩南人、原住民嗎? 也不是。
我這一代的人,在混合中國、台灣、日本、美國的文化裡長大,不吸收中國五、六千年的文化,不是維護本土,不學習日本對傳統的尊重,也不是愛國,歐美直接的工作、溝通方式當然有可取之處,真的為台灣好,什麼東西值得學,就應該學,而不是自我催眠說自己最好、最完美。
事實上我們就是小國啊,既小又弱(軍事),幸虧當初美、中、日誰也不希望對方得到台灣,互相牽制台灣的自由才倖存下來(稍微猶豫了一下要用倖存嗎),可是現在美國自身難保,日本經濟衰退了十幾年,不可能永遠和中國抗衡,未來會怎麼樣實在難以預測,我們會不會變成另外一個香港、西藏也很難說;要活下去,就不能只看自己的長處。
這個 "我是誰" 的問題,應該用加法,而不是減法。
全站熱搜